有關運動

痠是一種結構網絡受到牽扯時產生的感覺,中間包含了纖維組織的斷裂。肌肉過度牽伸的感覺會是痛,是一種傷害會發生的警告信號。所以石膏固定後或是骨折手術後的復健,被動活動關節時,痛是不對的,表示結構沒有還原,活動關節時,肌肉被不正常的旋轉牽拉,才會痛,如果結構是對的,復健過程中,要撕裂新增生的纖維組織,病人只會感覺痠而不會痛。

我們常常在爬了一座大山以後,或是激烈運動過後,第二天渾身痠得不得了。激烈運動時,很多肌肉都處在收縮的狀態,關節變緊,經過一個晚上的休息,由淺層的肌肉開始放鬆起,深層的還沒有還原,這時網絡就產生張力,痠的感覺就出現了,而且這種痠,常常感覺痠到骨頭裡面去,就是因為深層的肌肉沒有鬆開來。通常要經過兩三天,所有肌肉都鬆開來了,結構網絡的張力還原,痠的感覺才會消失。淺層的肌肉因為會隨著皮膚的滑移而比較容易鬆解。

一般人跑步,跑不遠跑不快,通常有兩種原因,一個是覺得氣喘不上來,一個是腳步邁不開。氣喘不上來,主要是因為胸椎肋骨區域的結構網絡系統,沒有辦法充分伸展,肋骨的開合度不夠,肺部的氣體交換不足,這主要是橫軸的問題。至於腳步邁不開,則是縱軸的問題。

腳步邁不開,通常是感覺痠、緊、沈重。沈重跟緊的感覺,主要是網絡系統的張力大,輕微的壓迫了末梢的神經,影響了神經的傳導,以致於大腦設定的支配程式,無法有效執行。緊跟沈重的感覺,不容易在當下的運動中消除。

過度運動後會痠,也有一開始跑會痠,但是跑了一陣子之後就不痠了。這通常是一開始跑步時,結構網絡在跑步的姿勢下,沒有辦法完全伸展,網絡受到牽扯產生張力,因而覺得痠,跑步一陣子以後,身體其他部位的網絡系統,會因肌肉張力重新協調分布,而使得痠的感覺消失。

但是這種結構網絡系統張力的重新分布,是為了適應跑步的姿態,一旦回復到原本日常生活中的姿勢或肌肉的習慣使用方式,肌肉又會出現新的張力,而感覺痠。直到持續的跑步鍛煉一段時間後,這種痠的感覺才會消失,這時候是原本肌肉間的網絡系統,被逐漸的撕裂,重組、重新生長,而適應了跑步跟原本的日常生活習慣中所需要的結構網絡空間。

在這結構網絡重組的過程中,纖維組織的增生,常常是在肌肉與肌肉之間的筋膜,處在即將撕裂分離的狀態下長出來的,而且為了適應運動的需求,肌纖維的量會增加,而使得原本的結構網絡系統變形。肌纖維的增生,及結構網絡的變形,都是為了運動會需要來的,但是這種運動而來的增生及變形,對日常生活的各種需要而言,未必是完全吻合的。

所以頂尖的職業運動員,肌肉是依著該種運動而生長定型,所以很難同時是另外一種運動的高手,像跑步跟游泳所需要的肌肉不同,頂尖的職業運動員是不可能兼顧的。同樣的,如果業餘運動,只專注在一種運動上,對於健康而言,其實是不好的,應該選擇兩三種不同肌肉使用方式的運動,才是比較理想。

運動員常常因為過度的訓練,結構網絡依運動的需要而重組生長,當運動員減少運動量或停止運動以後,因為肌纖維的萎縮,結構張力改變,而產生許多痠痛,身體為了維持因肌肉萎縮,多出空間的張力均衡,便用脂肪組織去填補這些空間,所以很多職業運動員退休以後,不是到處痠痛,就是變得肥胖。

同樣的,現在很多人喜歡上健身房去訓練肌肉,太多人為了讓肌肉看起來很大很壯,拼命的訓練屈肌,當屈肌跟伸肌之間的張力失衡,會產生很多的酸痛,變成是在運動的時候不痛,休息不動就痛。每條肌肉在訓練的時候,都應該有固定的體位,使得肌纖維在增長的過程中,不至於把筋膜系統帶旋轉了,這是一門非常專業的學問,不是自己在健身房隨便推推啞鈴就能做到的,通常這樣子會製造以後傷害及日後的痠痛而已。

林兩傳2019.06.08桃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