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有關運動之五 吃冰 喝冰水

中醫常常警告人,不要吃冰,不可以喝冰水,尤其運動後更是不可以。運動後喝冰水,從前我父親說會這樣會「薩丟」(這是閩南語,指一種忽然的鬱住、繃著、悶緊的感覺), 父親也認為那種喉嚨不時要清嗓子的,中醫稱為「梅核氣」的,就是咽喉裡像卡了一個梅核一般一種不舒服,像把它咳出來,也是因為「撒丟」而來! 老朋友都知道,我沒事就愛喝冰的可口可樂,也從來沒事,前幾天自己做了一個喝冰水的試驗。跑步前,我帶了一壺水,裡面裝了一半的冰,跑步過程中,冰沒有完全融化,所以水溫是零度。 跑了一半,口渴開始喝水,ㄧ喝進去,胸口就有點不舒服的感覺,但是感覺比平常喝冷水要止渴,喝了兩小口就不再想喝了,而且覺得身體比較涼。跑完5公里,休息時,又灌了好幾大口零度的水。 回家以後,胸口喉嚨就開始悶悶癢癢的,一直想咳嗽,這種感覺到了晚上更明顯,斷斷續續咳個不停,不是嚴重的咳,而是一聲兩聲,想把胸口震開的感覺。 第二天去跑步前,那種「薩丟」的感覺還是存在著,只是比較輕,也不太咳了。開始跑了一陣子,因為呼吸加速,那種悶緊感又跑出來,所以一邊跑一邊斷續的咳著,我知道必須把它跑熱化掉,不然會有問題。 以時速差不多七公里的慢跑,跑滿一個小時左右,忽然胸口喉嚨很癢,劇烈的持續咳一陣子,那種很緊的感覺才忽然鬆解開來,跑了8公里才覺得很舒服。 跑步時身體很熱,核心溫度會上升,而零度的冰水灌下去,食道附近的微血管會忽然劇烈收縮,這時組織間會有筋膜皺褶發生,溫度差越大,這種筋膜皺褶會越嚴重。因而胸口會有「薩丟」的感覺,但顯然這種筋膜皺褶一旦產生,是不容易消除的。 這種「薩丟」,是胸口跟喉嚨附近都有悶緊感,跟梅核氣不太一樣。梅核氣是只有咽喉區癢而已,所以梅核氣是因為前後軸跟橫軸之間的結構網絡產生張力,而在舌骨與甲狀軟骨的落差下出現皺褶,因而一直想咳嗽震開這個皺褶。張仲景用「半夏厚朴湯」治療梅核氣,基本上只有治標的效果,但是很有趣的是,可以從中理解,為什麼那些藥物的組合可以直接緩解咽喉部的張力,改善循環。 古老中醫說,五臟六腑皆令人咳,所以可以從病人咳嗽時用力的方式,知道他試圖打開哪裡的結構網絡張力,也就是該處的筋膜皺褶。常常可以聽見老人家很用力掏心掏肺的咳而沒有痰,事實上就是試圖打開腹腔深層內的結構網絡,所以常常用滋陰補陽的方法治療。 有一些婦女有月經來時,吃冰而使得經痛變得嚴重的經驗,其

一些關於脊椎療法的商榷:整脊療法跟整脊槍

用徒手手法治療疾病,從脊椎下手是最常見最流行的一種觀點。診斷上從脊椎著眼,治療上從脊椎下手,常常可以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,但是這種醫學觀點,表面立即的療效,背後長遠來看,未必是正確的。 就結構上而言,身體的活動,脊柱是作為肢體使用的支點,脊柱在身體的使用上是被動的,除了頸椎以外,脊柱並沒有主動活動、變形的機會跟能力。 除了受傷以外,身體結構的變形,主要是因四肢結構而來的,是周邊肌肉的攣縮堆疊,由腳或手的形變,造成縱橫軸的改變,脊柱因而變形。 身體每個部分的形狀,是整個立體結構網絡代償妥協下形成的,每個部分的型態,都跟整個立體結構網絡互動、相關聯。如果四肢末端鎖住的筋膜沒有解開,四肢關節深處的肌腱轉向的黏連沒有解開,整個立體結構網絡是沒有辦法真正改變的。 所以四肢的筋膜系統沒有解開,直接調整骨盆脊椎,只會打亂了軀幹內不同層次筋膜的對位,是無法真正改變骨盆跟脊椎的位置的。 無論在結構的變形,或治療的次第上,骨盤脊柱的形狀,都是被決定的,都只是最後的果,從來不是因。 疾病症狀的產生,除了直接的神經根壓迫,都是筋膜系統錯亂,而使得肌肉收縮的功能障礙,腸道及內臟的節律發生阻滯(所以沒有看見並還原筋膜系統的錯亂,還原內臟節律的手法只是胡說八道),進而影響循環系統出現的。 所以整脊理論認為身體大半的機能失調,都是因為脊椎出了問題,壓迫神經而來,這理論根本就大有問題,而且他們的治療,沒有從整個筋膜系統的還原著眼,直接從脊椎骨的排列下手,無視於整個筋膜系統張力協調的合理性,基本上只會把問題弄得更複雜。 整脊那樣的治療,很多的效果,是建築在結構的打散,症狀的消除上,沒有還原的概念在裡面,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治癒。其實是很像頭痛吃普拿疼止痛的。 如果觸診做得夠細膩,可以知道,直接調整完的骨盆跟脊椎,在病人稍微活動之後,又會被四肢的筋膜系統帶回原狀,而脊柱旁的深層肌肉,因為跟外層肌肉的對位變得更糟糕,常常是在藉著消除症狀而加重疾病的複雜度。 流行的直接處理脊椎的治療,還有一種整脊槍。一種可以在一個點上,快速發出震動力量的工具。他們認為這種工具的好處,是快速精準而力量可以達到深部,在肌肉還來不及反應的時候,可以矯正錯位的脊椎。 他們認為的優點,恰好是我認為這種醫學觀點最有問題的地方。脊椎是整個系統協調代償下的結果,脊柱椎體的錯位,是被整個系統拉歪的,

有關運動之四 改善免疫功能

我們在常識上知道,運動有益身體健康,運動可以讓我們生活中有活力,而且比較不容易生病。因此我們認為運動可以改善免疫功能,但是為什麼運動可以改善免疫功能?我不是科學家,不知道免疫系統內的分子層次變化是否有因運動而改變,但是身體對抗疾病的功能,的確因為運動而改善了。 應該不少人有這種經驗,受寒了會引起感冒的症狀,就現代的醫學知識而言,感冒是病毒感染引起的,感冒跟受寒什麼關係呢?古老的中醫典籍裡,也一直訴說著天氣變化與疾病的關係。如果真的有關係,應該是怎麼一回事呢? 就結構醫學的觀點來看,受寒的時候,皮膚裡一些可收縮的機制,像附著在汗腺、汗毛、真皮末梢血管上的肌纖維會收縮,防止熱量散失,這時皮膚會繃緊,而肌肉為了維持與皮膚之間的張力,活動性會收到限制,而有痠緊痛症狀。問題不只是出在有症狀而已,而是表層結構網絡繃緊,淺層的循環出現障礙,免疫系統運作時就有盲點。 身體內或周遭環境如果剛好有致病的病源,在免疫系統出現失靈的情況下,就容易繁衍滋長。當然會不會生病,跟病源的致病力(毒性)有關,但是一般致病力不強的病源,等待的就是這種機會。 一感冒就會喉嚨痛的人,去摸摸看他喉嚨部位的結構網絡,一定是糾結錯亂的,會有很多筋膜皺褶。一感冒就頭痛的,而且都會同在同一個部位,可以在痛的部位摸到略為浮腫的頭皮,其下方頸部的肌肉也都會出現條索狀的繃緊。 適當運動的好處是皮膚與肌肉之間的緩衝系統有足夠的空間,皮膚下方的循環系統流通性好,排汗的功能流暢,受寒時不會繃緊太厲害,使得表層結構網絡出現阻滯,影響免疫系統的運作。 所以運動改善免疫功能,主要在於戰場的清理,可以快速動員到身體的各個角落。 順便談談針灸的感染,衛生單位規定,針刺前需要用酒精消毒,針必須是無菌的,而且針身不可以用手碰觸。但是現在美國澳洲許多地方,不再認為針刺前皮膚的消毒是必要的,認為用酒精擦拭的消毒方式,跟皮膚保持乾淨引起感染的機率沒有明顯差別。 為什麼針灸會引起感染,我認為應該是針刺時,針在組織裡混亂戳刺攪動,引起不同層次肌肉不同方向的收縮,結構網絡起了皺褶,局部腫脹,組織液積聚,影響循環,針帶進去的細菌,免疫系統無法立刻有效清除所致。所以實行針法治療時,不可粗魯亂戳,產生筋膜皺褶,才是預防感染最重要的概念。 林兩傳2019.07.05桃園

有關運動之三 疲勞

有幾次,晚上睡不好,早上要運動的時候,覺得疲憊,有點力不從心,身體跟不上平時的節奏,尤其運動了一陣子,會有虛脱感。 我想這是因為腦袋疲憊時,腦中的神經傳導的速度、效率會下降,大家應該有經驗,累的時候,大腦似乎就不管用了。思考、反應的速度都下降。 應該也有這種經驗,過度疲累反而會睡不好,或是睡不好第二天身體會背緊、腰痠、肩頸僵硬。我想這是因為大腦疲累時,反應慢,所以身體會不自覺的縮緊結構網絡系統,以增加反應的速率及對周遭的事物的敏感度。可以做個實驗來解釋,當我們把皮膚繃緊時,再輕輕的觸摸皮膚,或是拿扇子搧風,會發現皮膚的敏感度是增加的,更容易癢或是覺得涼。 但是這種結構網絡的繃緊,反而使得身體的正常運作效率更不好,更容易累,不能放鬆,反而會睡不好。根據從前治療的心得,頸部肌肉僵硬、頸椎之間張力大,是長期失眠病人最主要的原因,因為頸椎不正卡住,會牽扯硬腦膜,加上頸部肌肉僵硬,會妨礙腦部循環,因而睡不好。 所以長期疲憊的人,要緩解疲勞,改善睡眠,最重要的方式不是想辦法睡覺,而是去運動,只有和緩、規律,或全身都有舒展、動開的運動,像慢跑、游泳、有氧舞蹈、體操、籃球之類的,脊椎動開了,結構網絡可以滑移挪動,腦部循環改善,自然可以深度休息,消除疲勞。要徹底解決疲勞的方式,不是躺著不動,反而更需要運動,適度適量的運動。 一個好的睡眠,不是時間長短的問題,沒有覺得做夢才是好的,一般人不可能沒有做夢,但是一個完整睡眠週期,應該會把夢遺忘,腦中資訊整理完成,廢物清除,就像運動完休息夠了,運動後的肌肉繃緊感要完全消失,體感遺忘,夢也必須在腦中消失。 常有人問我運動要如何斟酌量跟強度,我認為是第二天還有痠痛就是過量了,但是開始訓練的時候,有時為了肌肉重組,感覺肌肉痠是必要的,但是持續的痠痛,就是傷害了,不是結構網絡無法還原就是不能成功重組,這時必須停止運動,有很足夠的休息恢復,或是就醫調整結構。 有一種週末運動員,一週只運動一次,而且非常激烈,這有時是很不好的,因為所謂好的運動,是全身的肌肉都可以輪流交替收縮,全身結構網絡都有滑移流動,而有些運動只有身體某部分活動,其他處在固定狀態,像騎腳踏車爬山遠行,就不是好運動,尤其是有椎間盤突出的病人。有些身體單向轉動的也很不好,像棒球高爾夫球,那只能算競技不能算運動。週末運動員只從事單一競技性活動,活動完後又不知道如

有關運動之二 心肺功能

曾經治療過一個年輕人,他家裡長輩是心臟內科醫師,為他做過心臟超音波,說他二尖瓣脫垂的厲害,有可能以後要開刀。 這個年輕人的爸爸說,他從小走沒幾步路就需要人家抱,體力一直很不好,他爸爸為了訓練他的體力,讓他游泳,但是不管怎麼游,50到100公尺,一定要停下來休息。 我做完觸診,告訴他爸爸,這個小朋友整個身體骨架歪斜了,心臟二尖瓣脫垂,是因為胸椎肋骨所構成的胸廓變形,包裹著心臟的結構網絡也變形扭曲,心肌的收縮受到干擾,所以二尖瓣在心臟收縮時,呈現脫垂的狀態。常常心電圖的檢查,會有心軸角度的偏移,也是胸廓變形來的。 而小朋友走路不遠就需要抱,是因為縱軸結構不對,肌肉運作收到結構網絡的干擾,阻力很大,所以很容易酸,游泳也是如此,肌肉容易酸,呼吸容易喘。 治療幾次結構還原以後,他爸爸告訴我,第一次下水游泳,他就游了400公尺,後來還去練習跑馬拉松。再照心臟超音波,二尖瓣脫垂的現象也消失了。 我們常常說,體力不好,要努力訓練心肺功能,讓心肌有力,讓肺活量增加,其實這是有問題的,其中潛藏著危險。 許多職業運動員或是長跑選手,每分鐘的心跳速率都比一般人來得低,因為每次心臟搏動的效能,比一般人好得多。可以看見許多世界頂尖的馬拉松選手,都瘦瘦長長的,因為這種肌肉形態,結構網絡沒有轉折,心臟搏動的共振傳導效能,比較不會被減弱。 王唯工先生在《氣的樂章》書裡,清楚的說明了心臟搏動的傳導效能,是由共振而來。這共振由兩件事來決定,一個是心臟的力量、心肌所做的功,一個是傳導路徑的阻力。 跑步的練習,固然可以增加心臟搏出的血液量及傳導的動能,但是真正增加跑步能力的,是因跑步步態而來的肌肉及結構網絡的重組,使得阻力降低。 心臟搏出的效率,除了心肌收縮的力量以外,也決定在外在的阻力。胸廓的形狀是所有因素裡最重要的,還有就是來自動脈搏動傳導系統阻力的回饋。心臟以外的動脈阻力,會回饋影響心臟的搏動狀態,等於會微調心臟的位置及收縮方向、方式,越激烈的運動這種回饋越強烈,接著問題就出現了。 冠狀動脈出現動脈斑塊,引起冠狀動脈阻塞,從前認為是血液中膽固醇的沈積所致,現在科學界不再認定這種單一因素,認為血流動力學的改變,也是重要原因之一。因為血流動力學的改變,血管壁受到血液衝擊容易形成微小傷害,逐步累積出動脈斑塊。 如果胸廓的結構不對,胸腔內的結構網絡錯亂,牽扯心臟

有關運動

痠是一種結構網絡受到牽扯時產生的感覺,中間包含了纖維組織的斷裂。肌肉過度牽伸的感覺會是痛,是一種傷害會發生的警告信號。所以石膏固定後或是骨折手術後的復健,被動活動關節時,痛是不對的,表示結構沒有還原,活動關節時,肌肉被不正常的旋轉牽拉,才會痛,如果結構是對的,復健過程中,要撕裂新增生的纖維組織,病人只會感覺痠而不會痛。 我們常常在爬了一座大山以後,或是激烈運動過後,第二天渾身痠得不得了。激烈運動時,很多肌肉都處在收縮的狀態,關節變緊,經過一個晚上的休息,由淺層的肌肉開始放鬆起,深層的還沒有還原,這時網絡就產生張力,痠的感覺就出現了,而且這種痠,常常感覺痠到骨頭裡面去,就是因為深層的肌肉沒有鬆開來。通常要經過兩三天,所有肌肉都鬆開來了,結構網絡的張力還原,痠的感覺才會消失。淺層的肌肉因為會隨著皮膚的滑移而比較容易鬆解。 一般人跑步,跑不遠跑不快,通常有兩種原因,一個是覺得氣喘不上來,一個是腳步邁不開。氣喘不上來,主要是因為胸椎肋骨區域的結構網絡系統,沒有辦法充分伸展,肋骨的開合度不夠,肺部的氣體交換不足,這主要是橫軸的問題。至於腳步邁不開,則是縱軸的問題。 腳步邁不開,通常是感覺痠、緊、沈重。沈重跟緊的感覺,主要是網絡系統的張力大,輕微的壓迫了末梢的神經,影響了神經的傳導,以致於大腦設定的支配程式,無法有效執行。緊跟沈重的感覺,不容易在當下的運動中消除。 過度運動後會痠,也有一開始跑會痠,但是跑了一陣子之後就不痠了。這通常是一開始跑步時,結構網絡在跑步的姿勢下,沒有辦法完全伸展,網絡受到牽扯產生張力,因而覺得痠,跑步一陣子以後,身體其他部位的網絡系統,會因肌肉張力重新協調分布,而使得痠的感覺消失。 但是這種結構網絡系統張力的重新分布,是為了適應跑步的姿態,一旦回復到原本日常生活中的姿勢或肌肉的習慣使用方式,肌肉又會出現新的張力,而感覺痠。直到持續的跑步鍛煉一段時間後,這種痠的感覺才會消失,這時候是原本肌肉間的網絡系統,被逐漸的撕裂,重組、重新生長,而適應了跑步跟原本的日常生活習慣中所需要的結構網絡空間。 在這結構網絡重組的過程中,纖維組織的增生,常常是在肌肉與肌肉之間的筋膜,處在即將撕裂分離的狀態下長出來的,而且為了適應運動的需求,肌纖維的量會增加,而使得原本的結構網絡系統變形。肌纖維的增生,及結構網絡的變形,都是為了運動會需要來的,但是這種運

運動功法——縱軸三式、橫軸三式

圖片
本動作由 林兩傳醫師 講解指導 臺大武學社學員 林北溟 協助示範

結構還原的方式

系統的還原   立體結構網絡是一個綿密、完整、環環相扣、無處不到的網,這個網有緩衝空間,卻沒有什麼可伸縮的彈性,身體的所有組織都包裹在這個網裡面,牽一髮動全身,任何一個環節張力的改變,都會影響到全身。所以結構的還原,是整個系統一起還原,而不是將個別的單位一個一個重新排好。   整個立體結構網絡,就像一個網,治療是牽引著網,使裡面的內容物重新還原歸位,裡面個別內容物的挪動,想調整一條肌肉的張力,調整一個關節的位置,都會打亂整個系統原本內在的平衡,各個單位的對位,對於整個系統來說都未必是對的。 三個軸線   身體的變化要還原,要依著身體產生變化的系統去還原,身體發生改變是依著三個軸線而發生變化的,橫軸,縱軸,前後軸。   橫軸主要是調整,慣用手跟非慣用手之間肌肉張力的不均等,這種不均等,會造成肩胛骨的歪斜,肋骨的扭曲,胸椎頸椎的旋轉。   縱軸主要是調整兩隻腳上來到骨盆到下段肋骨之間的連貫。很少人兩隻腳是對稱的,足弓是完整沒有變形的,這種情況由下而上的中線就會產生順時鐘或逆時鐘的旋轉,骨盤及下段肋骨也會跟著旋轉,身體就處在扭曲的狀態。   前後軸主要是指軀幹前後的張力對稱性。會造成這個軸線變化的原因,主要是尾椎出生或年幼時的傷害,以及因為情緒、飲食而來的腹部張力增加,腹腔體積擴大造成結構改變。 導引式的還原   所有的錯位,都只是該組織在軸線上的一種旋轉。所以只要知道肌肉或骨頭旋轉回去的方向及角度,一個系統是可以一起回去的。   但是系統的張力,相鄰的組織之間雖然連貫的,但是不同層次及不同遠近的筋膜張力還是有漸層似的變化,所以在相同的張力層下才有辦法一次調開。   因此調整必須分成皮、筋、骨來調。皮連線是藉皮膚的滑移解開肌肉系統的張力。筋連線主要是讓跨過關節的兩組肌肉系統張力協調一致。骨連線主要是讓最深層的肌腱韌帶還原回原有的張力。皮連線解完才能解筋連線,筋連線解完才能解骨連線。 終端筋膜與跨關節的連結   一般傷科或者是結構治療手法,常常治療沒有辦法徹底改善或有很長期的療效,主要在兩件事情沒有完成。   第一件是終端筋膜沒有解開,立體結構網絡的最終端是鎖在10個手指10個腳趾上,整個系統旋轉,終端筋膜也是旋轉著的,如果沒有把終端筋膜解開,系統是無法還原的。   第二件是跨關節的連結沒有真正的完成,跨過一個關節通常有伸肌、屈肌各有兩組肌肉,而這兩組肌肉收縮旋轉的

疾病與結構

宏觀結構與疾病   宏觀結構的問題,主要指的是筋骨結構的錯亂。   筋骨結構錯亂,最主要困擾人的問題是疼痛。因為活動中,局部筋膜系統的張力增加了,有關疼痛的本體接受器受到誘發,疼痛就產生了,這種疼痛常常跟發炎沒有什麼關係。   結構錯亂第二個困擾人的,常常是體態的變形以及肥胖。因為筋膜系統的變形轉折,中間出現空隙,身體就會用脂肪組織去填補,以維持系統的張力。   我們身體的內臟,都透過筋膜系統掛在骨架上,當筋骨結構錯亂,會影響附著在內臟上的筋膜系統的張力,使得內臟發生扭曲,影響它的功能。像心臟的冠狀動脈血流量,瓣膜的脫垂,心軸的偏轉,都跟胸廓的結構有關。   像胃酸逆流,就與橫膈膜的張力有關,婦女的痛經,非感染引起的頻尿漏尿,脹氣,便秘都與骨盤結構有關,甚至局部的皮膚濕疹,都是由局部的筋骨結構張力改變而牽扯皮膚來的。   像失眠、頭痛,眩暈以及很容易發生暈車的狀況,大多與頸椎排列走向以及脖子的肌肉張力有關。 微觀結構與疾病   宏觀結構改變以後,微觀結構張力也會跟著改變,細胞間的排列、細胞間的流動、神經末梢的興奮度通通都會跟著改變,這些改變如果牽涉到內分泌腺體,有時會使它增生,有時會使得它分泌不足。   增生最常見的是甲狀腺,甲狀腺有良性結節的,都可以摸到脖子前方的筋膜系統張力很大,乳房纖維囊腫也是這樣來的。   影響內分泌腺分泌荷爾蒙的,最典型的例子,是懷孕時,如果壓迫到胰臟,就會有妊娠糖尿病,壓迫到腎臟,就會高血壓。   如果牽扯到呼吸道,影響到呼吸道最內層的黏膜的張力,被改變的黏膜上的接受器,敏感度會改變,變得很容易興奮,過敏性鼻炎、氣喘就是這樣來的。   因骨盆歪斜而影響包裹子宮的筋膜系統張力,子宮的不同層次受到牽扯,會產生子宮肌瘤或肌腺瘤。如果是子宮外的筋膜系統皺摺,子宮內膜有生長的空間,就產生子宮內膜異位。   更嚴重的是,因為全身筋膜系統張力增加,微循環降低,使身體的自我調控系統認為身體處在危險狀態,免疫系統因而啟動,當過度亢進的時候,一些自體免疫的疾病就發生了,像紅斑性狼瘡、僵直性脊椎炎,甚至一些乾癬都有這些因素存在。 結構產生變化的原因   結構結構發生變化的原因,主要的是外傷或手術的後遺症。受傷或手術以後,受損的組織會纖維化,這些纖維組織在整個筋膜系統裡面,會阻礙不同層次筋膜的相對滑移,這會造成系統張力的改變。   第二個因素是身體的不當使

關於結構治療

  現代醫學,對於所有的疾病或症狀,認為都應該有一個清楚的病因,像骨折了、韌帶斷掉、被細菌病毒感染、甲狀腺功能低下、血糖過高、尿素氮過高之類的。   有了清楚的病因,在治療上才有明確的所依,這種要求清楚的病因,在影像上、或實驗室的生化檢查上,有清楚的異常,不會有因人而異的判讀結果,這一切都是遵循著科學規範而來的。   但是現在醫學對於人體的理解其實是有限的,所以很多的疾病,並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治療,更有些介於疾病與非疾病之間的生理功能障礙,基本上是束手無策的。   因為要求精準的診斷及精準的治療,所以對沒有明確證據的問題,都不承認其醫療上及實質上的價值。因而在現在醫學系統以外的醫療旁支,像自然療法中的順勢療法,芳香療法,能量療法,結構療法,甚至是傳統的中醫,都沒有給予應有的尊重及平等的對話空間。   但是在中國傳統的觀念裡面,疾病的發生是因為身體存在著一些失衡、失調,然後才出現所謂疾病的症狀。不只內分泌、代謝之類的,包括外來的感染,都是因為自己身體的機能出了問題才會被感染的。   所以中國非常重視所謂的養生、練功之類的學問,認為我們應該在疾病發生之前,把身體訓練調養好,疾病就不會發生,甚至疾病也應該用這樣的方式來去除。用整體生理機能的提升來消除疾病,而不是看見什麼問題去處理那個問題。   像有名的太極拳大師鄭曼青先生,自述年輕時曾經得過肺癆,後來練太極拳練好了。為什麼練太極拳或中國傳統的一些養生功法,可以治療疾病呢?我想關鍵就在於練功改變的身體的結構,不只是宏觀結構,還有微觀結構。